很多人对盆底疾病,可能有这样的误区:
1、年纪大了,漏尿是正常现象。
2、盆底痛,忍忍就过去了。
3、便秘就跟高血压一样,一旦患上了,就没得治了。
4、生完孩子后漏尿,我身边很多朋友都有,漏尿是小事,不用在意。
其实:漏尿、便秘、盆底痛,这些都是常见的盆底疾病,绝大部分盆底疾病患者都可以通过盆底康复进行解决。
什么是盆底?功能是什么?
女性盆底是由肌肉、筋膜、韧带及神经血管构成复杂的盆底支持系统,它们互相作用和支持,像一只吊床,承托并保持子宫、膀胱和直肠等盆腔脏器,让它们处于正常位置。根据整体理论,盆底结构的完整性直接影响着这些盆腔脏器的正常功能。
导致盆底损伤都有哪些原因?
1、孕期:腹腔压力、盆腔脏器的重力逐渐增加,使盆底肌肉处在持续受压中导致肌肉受损。
2、分娩期:分娩前,身体会分泌松弛素迎接分娩;自然分娩时,松弛素加上胎头的挤压扩张,肌肉群完全处于松弛状态甚至损伤。
3、慢性便秘和长期咳嗽:每天用力排便的动作其实是非常损伤盆底肌的,长期的做增加腹压的动作,对于盆底肌就是无形的压力,包括长期咳嗽,这也是盆底健康的“杀手”哦。
4、剧烈运动:很多产后妈妈急于恢复身材,过早的开始运动减肥。跑步、跳绳这些有氧运动虽然有利于身体健康,但是并不适合产后盆底出现问题的妈妈,剧烈的运动会增加腹压,只会让我们的盆底肌问题越来越严重。
5、更年期:由于激素水平的急剧下降,导致盆底结缔组织弹性降低,盆底问题会愈发严重。
盆底肌功能性障碍的临床症状有哪些?
1、轻度:阴道松弛,反复性阴道炎,反复性泌尿道感染,性生活不满意(性生活不和谐),小腹有坠胀感,尿频,尿急,便秘。
2、中度:尿失禁:咳嗽、打喷嚏、大笑、提重物或走路时发生漏尿,盆腔脏器脱垂(子宫、膀胱、直肠),阴部有坠胀感,伴有小腹胀痛,盆腔疼痛,腰背酸痛等。
3、重度:尿失禁:站立就发生漏尿。盆腔器官脱至阴道外口,走路时会经常摩擦,引起溃疡、化脓或子宫肥大等问题。
这样的病虽然要不了命,却给妇女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,严重影响了妇女的生活质量。轻、中度症状可通过盆底功能康复恢复到正常水平,重度则需要接受手术治疗,术后也应借助盆底功能康复巩固治疗效果。
哪些人需要做盆底康复?
1、产后需要康复的宝妈;
2、更年期及老年妇女;
3、深受盆底疾病困扰的患者,如漏尿、子宫脱垂、盆底痛等;
4、术前/术后,如盆腔术后、脊髓损伤术后等;
5、其他如遗尿,腰背痛等;
盆底康复治疗—越早越好
尤其是生完孩子42天后应尽早做盆底康复。产后42天,子宫恢复良好,没有感染情况下,即开始进行产后盆底肌肉检测,确定损伤程度,然后再制定计划开始进行治疗。越早训练,效果就越好。